

获 ☆ 奖 ☆ 名 ☆ 单

特等奖:赵杰西
二等奖:陈楷泽
优秀奖:索羲祯
小学组
三等奖:郭语晗
优秀奖:林欧妮
优秀辅导奖:万象璐、周洁怡、张蕾
优秀组织奖:斯图加特汉语学校
13位同学获得参与奖






















2025年7月底,大赛主办方在中原大地,为获奖师生奉上一场盛大而隆重的颁奖典礼。大赛主办方还精心策划了深度文化研学活动,获小学组、初中组、高中组特等奖的同学免费到中国北京、河南研学。研学营于2025年7月22日—31日在北京、河南举办,并在郑州举行首届世界中文作文大赛颁奖典礼。我校特等奖获奖同学赵杰西参加了本次研学营(链接:)。

研学营闭营仪式上为特等奖获奖同学领奖
(中:赵杰西同学)

荣誉证书与优秀作品集

获特等奖的同学与指导老师和校领导合影

获特等奖、二等奖、三等奖、优秀奖的同学与优秀辅导奖老师和校领导合影

总校全体获奖同学与指导老师和校领导合影
征文主题
1.小学组
主题:介绍我的中文名字
内容方向:介绍自己已有或想起的中文名字的含义、由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,感受语言与文化的联结。
2.初中组
主题:关于中国的三个关键词
内容方向:请选择三个关键词(如文化、美食、工业、科技、人情味等),并结合生活观察,阐述自己对中国的印象。比如:中国的火锅、机器人和抖音(TikTok)。
3.高中组
主题:十年之后
内容方向:请尽情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,描述十年之后个人或社会在科技、生活、教育等方面可能会发生的变化。




我的名字
作者:郭语晗,斯图加特汉语学校
我出生在德国 ,却有个独特的中文名字,
我的名字有三个字,每个都有不同的含义。
郭 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继承,
也是我家族血脉的延续。
语 是我永久鲜亮的笔墨,
更是我学会的第一个汉字。
晗 是清晨照耀我的一缕阳光,
晒在身上柔柔的暖暖的。
我的名字拼音很简单,
可是同学们总是读错,
四声不准听起来怪腔怪调。
这令我很烦恼,也消耗了很多脑细胞。
你可能完全想不到,
曾经我想在我的名字上划一道。
我想着可以改和妈妈姓,
这样我也许会叫刘思宁。
妈妈说这是她的思乡之情,却不是我的。
思来想去没灵感,
又总觉得新名字听不惯。
最后我还是保留了我的原名,
因为它代表着妈妈和爸爸对我的爱与祝福。
我现在很喜欢我的中文名字,
长大以后,我将带着它去往世界各地。





我的中文名字
作者:林鸥妮,斯图加特汉语学校
我的中文名字是林鸥妮,“林”是我的姓,“鸥妮”是我的名字。
为什么我的爸爸妈妈给我起这样一个中文名字呢?那你得先知道我的德语名字是什么了!我的德语名字是Leonie Lin。“Lin”和“林”是一样的,是我的姓,我爸爸姓“林”,我也就姓“林”了。“Leonie”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德语名字。妈妈告诉我,她给我起这个名字的时候并不知道它很受欢迎,而是因为她教过的一个德国女孩叫这个名字。那个女孩特别好学,而且对人很有礼貌,妈妈很喜欢她。当妈妈得知肚子里的我是个小女孩的时候,她一下子就想到了“Leonie”这个名字,她希望我也成为一个好学而又懂礼貌的孩子吧。
取好了德语名字,爸爸妈妈就直接音译成了“林欧妮”。“林欧妮”和“Leonie”听起来是不是挺像的呀? 你发现这里的“欧”和前面的“鸥”是不一样的了吗?妈妈说,“欧”可以表示我是在欧洲出生的,但她还是希望我能像海鸥一样在翻滚的海浪中飞行,所以最后定了海鸥的“鸥”。“妮”字就是女孩子的意思。如果你会韩语的话,你会发现“鸥妮”听起来很像韩语里的“姐姐”。我也确实是个姐姐,我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,妹妹叫“林鸥娜”,弟弟叫“林鸥恩”。
我很喜欢我的名字,中文名字和德语名字我都喜欢!





镜中千年
作者: 赵杰西,斯图加特汉语学校
上课时,老师的问题久久在我脑中盘旋,像一根握不住的红绳。“最能代表中国的三个关键词是什么?”太虚无缥缈了,我绞尽脑汁,可什么也想不出来。就在这时,天地仿若忽然颠倒,我被撕扯进了一片混沌。
仿佛被天地弃掷,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,只感觉到腰背发麻,手臂更是传来一阵阵刺痛。借喘息之机,血腥味便呛进鼻中,呛得我胸口发闷。我踉跄地撑起身体,环顾四周。尘沙漫天,寸草不生,仿佛这里曾发生过恶战。下一秒,我瞪大了双眼,只见一个身披铠甲的身影从城墙上直挺挺地摔了下来,铠甲泛着冷光,头盔上的一撮红,如同血线般划破了长空。
令我庆幸的是,那个身影扎进了城墙下面的一堆破败旗帜里,可我仍被吓得心惊胆颤。我犹豫片刻,一步步踏过战场留下的残骸,强忍下心酸,慢慢挪到那仍屹立不倒旗帜旁。
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浑身带血的将士,他胸前插着几只利箭,脸上有着一块伤疤。“你是何人?”他的声音略微沙哑,却并不胆怯。我一慌,脱口而出“我来收集最能代表中国的三个词。”话一出口,我便觉得荒唐,可面临此景,我脑子里早已一片空白。
那个将士的眼睛透出死灰一样的空洞,随后了然地笑了笑说:“你想找的东西在我手里。”他的声音有些不稳,随后猛然呛出一口血,染红了他胸前的铠甲。
“你猜猜我几岁?”
我有些迟疑“三十五岁?”
“二十二岁,新婚夜都没过就来了。”
我心头一震,低声问道:“你就不恨你的君王吗?”
“恨?”
将士摇了摇头。
“怎会恨?他立志统一天下,定文书,合度量,只为天下归一,臣民安居乐业, 只是过程难免血流成河。你看这山海辽阔,兵法并起,文墨同宗。这就是一统华夏的秦国呀!”
他的声音渐渐弱了下去,拼尽最后力气将一柄宝剑交给我。我双手捧起,满怀敬畏地接过,低头用手指摩挲着剑柄,上面刻着四个大字:“统一华夏”。我豁然开朗,统一不是掠夺和侵占,而是对破碎文明的重组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,我由衷地感激祖先们为了统一华夏付出的心血。正当我想感谢他时,我又被扯进了那个空间,耳边萦绕着他微弱的声音:“统一华夏”。
等我再次睁开眼,尘土飞扬的战场被热闹的集市所替代,这里到处都是欢声笑语,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糖炒栗子的甜香。我匆匆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,心里不禁思索“这里歌舞升平,欢声笑语,可对应的关键词会是什么呢?”忽然,我被一个小摊吸引住了,只见那里坐着一个老人和三四个小孩,老人正在手舞足蹈地说:“哎,小娃娃们,你们以为大唐只靠刀剑吗?那就大错特错了,我们可是以包容闻名的。”他边说边指向街边的胡人,佛寺,还有叮叮当当的骆驼商队。“瞧这万邦来朝,海纳百川的景象,没有包容的气度,哪来今日丝绸之路的繁荣。”孩子们连连点头称是。
老人忽然朝我看来,用手里的蒲扇指了指我:“小伙子,我看你站这挺久了,你是不是也来听故事?。”我无措地摆了摆手道:“不是的,我来收集最能代表中国的三个词。”老人摸了摸花白的胡须,点了点头,问:“那你找到了什么,说来听听。”我忙不迭地点了点头,说:“第一个关键词是统一,不仅是国家,也是文化的统一。”“妙哉,妙哉,老夫认为第二个关键词是包容,文化的包容,民族的包容,也是自信的包容。”说着,他将手里的蒲扇递给我,“我们也是有缘分,收下这蒲扇,就当老夫的小小心意吧。”我拱手作揖,随后接过蒲扇,消失于虚无。
和上次一样,经过扭曲,撕裂,重组,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栋非常破败的青砖大瓦房,房子四面漏风,墙壁上刻着几个歪歪扭扭的大字,下一刻我感觉到有人在扯我的衣角。当我低下头,撞见一双清澈的眼眸。眼眸的主人是一个小女孩,她轻声问:“姐姐,你会读这个字吗?”小女孩拉着我蹲下,在沙地上用树枝似乎在尝试写什么,可是她的手抖得厉害。我一瞥,发现她身体的另一边竟少了半截胳膊,上面还有烧焦的痕迹。小女孩似乎是察觉到了我的视线,轻轻笑了笑,无所谓地说:“有一次,一群日本人往我们家扔了一个球,结果它爆炸了,我的父母都死了。”我心里一阵苦涩,随后我看向地面上的字,脑子里灵光乍现,将那个词补充完整为“不屈”。是呀,我们的祖先是如此的不屈不挠,有因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,有直到精疲力竭都曾屹立在天地之间的盘古,有用树枝和石块尝试填海的精卫。我们骨子里的傲骨令我们面对日本的人体实验、八国联军的掠夺以及任何其他困难都未曾低过头。
我解释给小女孩听,她开心地点了点头,似懂非懂地重复着,仿佛要将那个词嚼烂。随后,她兴奋地说:“姐姐,我也想读书,然后教别的小孩。”我苦涩地笑了笑,揉了揉她的头。小女孩从怀里掏出一个干瘪瘪的馒头,将它郑重地递给我,眼中难掩不舍。正当我想还给她时,我又被拽回了现实世界。一滴清泪划过我的脸颊。
“统一、包容、不屈” 这三个代表中国的关键词,虽看起来空泛,却并不虚无。它们被各个朝代的君臣、将士和百姓用血和汗赋予了独特的意义。他们的血液至今都继续流淌在我们的骨髓里,是我们文明的基础,辉煌的火把。
是秦朝的统一,唐朝的包容,更是不屈的新中国,造就了我们今天的华夏文明。





忠、勇、智——我心中的三国精神
作者:陈楷泽, 斯图加特汉语学校
我从小就热爱中国历史。从炎帝、黄帝开启文明的曙光,到现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,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闪耀着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。其中,最令我着迷的,便是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。魏、蜀、吴三国鼎立,英雄辈出,忠臣、猛将、智士轮番登场。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中华文化中最核心的精神力量:忠、勇、智。
“忠诚,是中华儿女立身之本。”在三国那个乱世之中,最打动人心的,正是将士们对主公的赤胆忠心。蜀汉五虎上将——关羽、张飞、赵云、马超、黄忠,个个英勇无畏,誓死效忠刘备。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,单骑救主;黄盖为配合火攻之计,甘受五十大板,毫无怨言;东吴名将周泰,为救孙权三进三出,身中数十箭仍不退。正如南宋岳飞所言:“文臣不爱钱,武臣不惜死,天下太平矣。”他们的忠,不只是一种服从,更是一种信念,一种为国家赴汤蹈火的担当。
“勇敢,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血性。”在战场上,三国的将士们无所畏惧、奋勇当先,用血肉之躯守护家国。他们不是为了私利而战,而是为了心中的信仰与正义。徐晃、许褚、甘宁、程普等魏吴猛将,同样在战火中铸就了不朽的传奇。这正印证了《孙子兵法》中的名言:“将勇而知谋者,国之利器。”勇,不是蛮干,而是忠心为国、明知危险却依然前行的勇气。
当然,乱世之中,光有忠勇尚不足以成就大业。三国英雄辈出的背后,更离不开一个字:智。谋士们“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”,他们是国家的智慧之源。诸葛亮隐居隆中,却洞察天下形势;郭嘉识人精准,堪称曹操“奇谋之士”;司马懿谨慎果断,稳扎稳打,终成大业。诸葛亮的“空城计”,用琴音化解危局;郭嘉的远见,让曹操北征获胜;荀攸的劝谏,虽未能阻止主公称王,但其忠心令人动容。孔子曾说:“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”他们以智慧辅佐国家,以忠义献身使命,是国家真正的脊梁。
三国这段历史,是中华精神的缩影。在那里,忠臣不畏强权,勇将不惧生死,智士不惜身命。他们让我们明白:忠诚是根,勇敢是骨,智慧是魂。这些精神至今仍照耀着我们,给予我们做人做事的方向与力量。
我想,这就是中国历史的魅力所在——不仅仅是英雄的传奇,更是精神的传承。而“忠、勇、智”三者合一,不正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根基吗?





中国精神
作者:索羲祯, 斯图加特汉语学校
朋友们,你眼里的中国有什么独特的品质?是悠久、博大;还是团结、奋进;是开放、包容;还是自信,坚强?今天的中国欣欣向荣,所有这些美好的品质都能在这里看到。如果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,我一定会选择这三个关键词:勇于创新,坚韧不屈,和而不同。勇于创新促使中国发展迅速,坚韧不屈促使中国不惧压力,和而不同促使中国包容开放。
第一、勇于创新
商汤盘铭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,《诗经》有云“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”。古代中国曾以四大发明闻名世界,在农业、天文、地理、医药、军事、交通等领域均有建树。如养蚕缫丝,种茶烧瓷,日晷仪,地动仪,孔明灯,针灸,木牛流马,武器锻造等等,枚不胜举。
单说中国美食,典型的有八大菜系:川菜,鲁菜,粤菜,淮扬菜,细数可达十种以上。根据选材,刀工,火候,调味,中国创造的菜式种类繁多,覆盖广泛。
今天的中国,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速铁路网,人们可以享受出行的高效便利。今天的中国,移动支付使用率全球最高,人们在购物、饮食、生活各方面体验到方便快捷。
中国“天眼”探索宇宙,“嫦娥六号”月背采样,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一千万辆,深度求索迅速崛起……中国创新展现出勇猛的势头和强劲的动力。
第二、坚韧不屈
中国历史上,每当朝代更替、战争、天灾发生时,中国人从不退缩,总是以顽强坚韧、自强不息的精神一次次战胜困难。
如西汉时期,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屡次侵犯中原边境,汉武帝启用骁勇善战的将领,如李广、卫青、霍去病,他们不惧艰苦,率领大军数次北伐,采用夜袭,围歼等方式,将汉朝的败局扭转。
又如从1931年至1945年,经过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,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,捍卫了国家尊严,显示出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性格。
正是中国的坚韧不屈,我们听到2021年中美高层会谈中杨洁篪那句“你们在中国面前没有资格说,你们从实力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”。
正是中国的坚韧不屈,在美国掀起关税风暴时,中国没有向霸权低头,选择挺直腰板,反制硬刚。
正是中国的不惧挑战,有坚持,有担当,才有在发展的道路上势不可挡。
第三、和而不同
“和而不同”出自《论语》,原意是说人与人的相处之道,即志同道合。“和”是和谐,平衡。中国人重视和谐,因为只有和谐,民族才能团结,国家才能统一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,“和而不同”尊重不同,用求同存异的方式化解冲突,寻求合作,达成共识。
西汉时期,张骞出使西域,开拓丝绸之路,促进了亚欧大陆国家之间的交往。新世纪中国提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即提倡沿线各国开放合作,实现共同发展,互利共赢。
全球化、信息化的今天,气候,环境,战争,能源,债务各种危机起伏,世界各国其实同坐一条船,单求某个国家优先只会增加国家间的利益冲突。中国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,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这是“和而不同”理念的体现。中国尊重各种文明,提倡相互尊重,互相借鉴,同舟共济,从而实现美美与共,天下大同。

